台灣Omicron超額死亡解密 4%低超額死亡及88%高正確死亡通報率(林庭瑀、范僑芯、黃聖雯、許辰陽、嚴明芳、陳立昇、陳秀熙)

我們想讓你知道…在Omicron流行後,1~5月的超額死亡數為3187例,其超額死亡只有4%;而藉此實證分析,可知有近9成正確高死亡通報率,顯示台灣Omicron疫情死亡偵測及登記仍屬高規格通報系統。

▲世界衛生組織有鑑於不同國家對於的COVID-19通報情形無法反映COVID-19對全球公共衛生所造成的衝擊,於是提出「超額死亡」的概念來進行評估。(圖/記者林敬旻攝)

●林庭瑀/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與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

●范僑芯/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與流行病學研究所研究生

●黃聖雯/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與流行病學研究所研究助理

●許辰陽/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

●嚴明芳/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

●陳立昇/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

●陳秀熙/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與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

近期新冠肺炎死亡的議題受到全球關注,英國《刺鉻針》、《經濟學人》及世界衛生組織也對此發表相關研究,主要針對全球公共衛生觀點,探討全球新冠肺炎死亡是否真正反映實際感染所造成死亡。各國除了疫情,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反映不同程度Omicron過度死亡,要如何正確解釋Omicron輕症病毒特性,但卻造成與過去如Delta等病毒相當的死亡情況,而台灣在5月份所遭遇的此波流行Omicron死亡增加情況,真正原因為何?到底是COVID-19感染直接傷亡,還是醫療量能緊縮所造成間接傷亡?而這樣超額死亡和戰後嬰兒潮(Baby Boom)老化人口又有何相關,是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。

COVID-19世界流行超額死亡衝擊

自2020年新冠肺炎在世界各地流行後,初期流行如武漢演化株(D614G)所造成的額外死亡,大都著重於病毒感染所造成的致命死亡,但隨著病毒不斷演化及各國長期防疫期間,醫療能量疲乏,自Alpha、Delta病毒株大量肆虐下,開始出現因醫療照護不足所產生的額外間接傷害死亡。而Omicron感染雖然輕症化,但傳播速率快,所引起的大量感染雖然是輕症或無症狀,但確診及居家隔離除了影響各行各業恢復新常態生活外,最重要的是造成醫療人力缺乏(如英國早期Delta及Omicron感染),對於醫療能量產生巨大影響。因此長者及原來高危險共病族群雖然非常需要醫療照護,但由於醫療照護不足,並偶然感染COVID-19者產生間接死亡傷害影響非常大。到底這些過多死亡程度如何評估?不同國家對於COVID-19所引起死亡是否有低通報(如印度及南非)而無法反映COVID-19世界流行對全球公共衛生衝擊?在這樣的情況下,世界衛生組織乃提出「超額死亡」的概念來進行評估。

何謂「超額死亡」?

為評估COVID-10流行所造成過度死亡,包括上述直接及間接傷害,乃使用「超額死亡」指標,定義如下:

超額死亡=觀察值全死因死亡(Observed)-預期值全死因死亡(Expected)

觀察值全死因死亡是指COVID-19世界流行期間全死因通報死亡,預期值全死因死亡是使用在COVID-19未流行前(也就是2020年前)背景全死因死亡率。由於超額死亡計算會受預期死亡影響,一般而言,五年內全死因死亡率每年差異不大,這也就是我們所指的背景死亡率(無疫情時應有的預期死亡率),但有時會因醫療短期改善進步而下降,或老年人口(如戰後嬰兒潮急速增加,會造成死亡率增加。如圖1,左側2015~2019年新冠肺炎前部份1946~1964年戰後出生嬰兒開始進入65歲)。一般而言,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感染致死,通常會使得觀察值大於預期值,因此會產生「超額死亡」狀況。

▲圖1:2015年至2022年5月月死亡數與觀察、期望死亡率趨勢圖。(圖/陳秀熙教授團隊提供)

「超額死亡」的國際報告

世界衛生組織已成立新冠肺炎死亡率評估技術諮詢小組,並制定超額死亡率的計算方法。該小組由來自不同背景和地區的人口統計學家、流行病學家、社會科學家組成,並根據每個國家歷年年齡、性別人口組成、歷年死亡人數,以及其他因子包含社經指標、人類發展指標、新冠肺炎相關資訊如檢測率、隔離檢疫措施等、慢性病與癌症疾病負擔等,用以預測疫情發生期間的死亡人數,以計算對新冠肺炎的超額死亡率。經計算,2020年美洲地區通報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為900萬,而2020年超額死亡估計數約在134萬至146萬間,歐洲地區通報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為600萬,而2020年超額死亡估計數約在111萬至121萬間,分別比通報新冠肺炎死亡人數高出50%至60%(WHO, 2022)。

就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,2020年至2021年,超額死亡率最高的國家是秘魯,超額死亡率為每十萬437人,美國及英國超額死亡率也都算高的國家,分別為為每十萬140人及109人,亞洲的新加坡(每十萬13人)、韓國(每十萬6人)超額死亡率低,因為在Omicron流行前的疫情控制都較歐美好,疫情控制更好的日本、澳洲及紐西蘭,甚至没有超額死亡率的問題,日本死亡率小於0,為每十萬-8人,而澳洲及紐西蘭兩者超額死亡率小於0為每十萬-28人。

台灣在Omicron流行前的超額死亡率也小於0,經美國學者估算,發表在《刺鉻針》雜誌,為每十萬-6人(COVID-19 Excess Mortality Collaborators, 2022)。該研究使用不同統計模型,但類似概念進行推估,估算2020年至2021年因新冠肺炎超額死亡人數約1千8百萬人,但實際上通報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為5百90萬人。而這些高出背景死亡數的超額死亡數,其中有多少是因新冠肺炎,直接造成影響或是間接因疫情而死亡的,仍難適當釐清。圖2為此研究估算2020年至2021年各國超額死亡率與新冠肺炎通報死亡率比率,比率越大表示超額死亡率越大於新冠肺炎通報死亡率,超額情形越多,例如丹麥為3.2,日本為6(可能為不同模型估算,與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負超額不同),而英國超額死亡率與新冠肺炎通報死亡率比率為1,表示該國並無超額死亡,澳洲、紐西蘭、新加坡及台灣其比率都小於1,顯示在2020年至2021年疫情期間是負超額死亡的情形,而台灣負超額排名僅次於澳洲、紐西蘭。

▲圖2:超額死亡率與新冠肺炎通報死亡率比。(資料來源:COVID-19 Excess Mortality Collaborators, 2022)

台灣及世界其他國家針對Omicron「超額」(O-E)死亡實證評估

上述分析期間大部份是針對D614G、Alpha到Delta超額死亡,本節針對Omicron進行分析。為分析台灣在Omicron流行期間的超額死亡率,我們利用2015~2019年五年做為流行前背景死亡率,計算預期死亡數(如圖1),並以2020~2021年及2022年1~5月Omicron世界流行期間觀察全死因死亡數扣除預期死亡數,得到「超額死亡數」。

為能夠預測2022年1~5月期望數,我們將2015~2019年資料以布瓦松分佈時間序列分析,在考慮季節效應之後,得到加權迴歸係數建立預測死亡訓練後模型(如圖1黃線),用來預測圖1中2020~2021年(D614G-Delta)及2022年1~5月(Omicron)的預期死亡狀況。表1列出沒有COVID-19疫情之下,2020~2021年及2022年1~5月預期死亡率為762/105及335/105,死亡數為357,829例及77,957例;相對於觀察死亡率,在上述兩段期間分別為760/105及349/105,觀察死亡數為356,888例及81,144例,可得2020~2021年COVID-19超額死亡數「負超額」(-941),2022年1~5月則是「超額」3187例,超額情況主要發生在5月之後,如圖3所示。

▲表1:以2015~2019年期間的背景死亡率推估2020年之後疫情之下的期望死亡。(圖/陳秀熙教授團隊提供)

從表1也可以看出2020年所得到負超額主要自嚴格疫情控制下(如口罩及社交距離),使戰後嬰兒潮這群老年人口肺炎及意外傷害降低,但也同時會延後此群老年人口平時就醫照護情境,而在2021年後,這些醫療照護需求開始返回過去常態,此也解釋2021年超額死亡可能是因為戰後嬰兒潮年老族群在2020疫情間本身具共病者醫護照護受到影響,而非2021年COVID-19死亡所導致。

▲圖3:台灣地區於新冠肺炎流行期間的「負超額」與「超額」死亡。(圖/陳秀熙教授團隊提供)

我們亦對2022年1月起才開始Omicron流行的鄰近國家進行超額死亡數的估算(表2),香港1月至5月的超額死亡比例最高為38%,南韓為25%,紐西蘭與日本分別為9%及5%,而台灣僅有4%。 

▲表2:2022年1~5月觀察及預期死亡數。(圖/陳秀熙教授團隊提供)

由Omicron所造成「超額死亡」評估死亡正確通報率

目前所得到的2022年1~5月份超額死亡3,187例,包含截至6月12日通報5月底之前新冠肺炎Omicron死亡2,198例,加上日前指揮中心指出有603例為通報Omicron個案,惟其死亡原因經再次審查分類後,歸為非COVID-19,可推估得到5月份台灣Omicron於2022年截至6月12日通報死亡個案,正確通報率為88.2%(圖4)。

▲圖4:台灣地區2022年1~5月「超額」死亡解析。(圖/陳秀熙教授團隊提供)

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,各國皆可能因為疫情本身及各種不同因素(包含就醫延遅、醫療降載下就醫延遲、經濟困難造成就醫可近性影響及年齡人口老化數目急增等等),打破了原有族群原有的死因分佈與死亡速率,使得觀察死亡數超過預期死亡數而有超額死亡的情形。全世界幾乎没有國家在Omicron流行後有負超載死亡,主要原因都非疫情因素,而是間接傷害造成。由於台灣近十年來,正面臨戰後嬰兒潮的影響,疾病負擔相當大,也使得新冠肺炎前的歷年觀察死亡率有逐漸上升趨勢,在預測疫情後的背景死亡率,計算預期死亡數時,必須考慮此因素的重大影響,在Omicron流行前(2020~2021),我們超額死亡數為-941例,為負超額死亡,在Omicron流行後,1~5月的超額死亡數為3,187例,其超額死亡只有4%,在全世界國家中,相較於亞洲鄰近國家,應屬於低超額死亡,而藉此實證分析,可以得知幾乎接近9成正確高死亡通報率,顯示台灣Omicron疫情死亡偵測及登記仍屬高規格通報系統。

參考文獻

COVID-19 Excess Mortality Collaborators. Estimating excess mortality due to the COVID-19 pandemic: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VID-19-related mortality, 2020-21. Lancet. 2022 Apr 16;399(10334):1513-1536.
WHO, 2022. https://www.who.int/data/stories/the-true-death-toll-of-covid-19-estimating-global-excess-mortality

熱門點閱》

►美中防長香格里拉對話硬碰硬 澤倫斯基籲全球支援小國

►方恩格/立委把無聊當有趣 別為刷存在感作踐自己 

►黃軒/頑劣病毒粉碎無敵星星 疫苗打好打滿才是王道

►「類百貨公司」誠品越來越難逛 招商不易竟辦特賣會

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。歡迎投書《雲論》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,請寄editor88@ettoday.net或點此投稿,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。

陳秀熙專欄

陳秀熙專欄 陳秀熙

現任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,台灣大學特聘教授,為英國劍橋大學生物統計博士,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奬。

分享給朋友:

讀者迴響

關注我們

回到最上面